顾炎武的名言1

  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7、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8、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9、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10、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1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1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14、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

  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16、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1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18、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1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20、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2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的名言警句大全

  1、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 《日知录》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3、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顾炎武

  4、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 《精卫·万事有不平》

  5、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

  6、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

  7、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 《顾炎武诗选》

  8、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9、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10、 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 《日知录》

  11、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

  12、 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

  13、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顾炎武

  14、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15、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 《精卫》

  16、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与友人书》

  17、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

  18、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19、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

  20、 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顾炎武

  2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 臣、肉食者谋 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

  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品格,从而改名为顾炎武,字为宁人,并且还自己署名为蒋佣山,而被读书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在年少之时就十分用工,在读书方面,更是刻苦学习经世致用之道,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昆山受到了清军的侵犯时,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当时的抗清义军,一同抗击外来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和平。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从而导致抗争失败,最后只能在南北一带漫游,且于1682年2月15日,卒于曲沃。

  后人将顾炎武的遗骨运回他的故居,也就是江苏省昆山市,并且在昆山专门为顾炎武建立了墓园。在墓园当中,设有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顾炎武起居生活区等等,为后人详细了解顾炎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顾炎武不仅仅拥有极高的爱国情怀,深受后人的崇敬与爱戴。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直到今日,同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曾著有《军制论》、《形式论》等等,‘对后世管理政府与企业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年,对于国家的典制、天文和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宗师,后又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悲伤壮观的诗句。

  其代表作有《日知录》、《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的辗转反侧的,自幼开始勤奋学习,14岁取得诸生资格,14岁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总是落榜。27岁时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1641年祖父顾绍芾病故,1643年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后,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把复明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但还未到南京就职,南京就被清兵占领,后又两次反清均败露。

  在这样战火年间事情,家族风波也不断。为争夺财产,顾炎武的堂叔和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相勾结,经洗劫及纵火焚烧,又遇叶方恒企图加害自己,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顾炎武1653年率众结社抗清活动最终败露,1654年牢狱之灾,1657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1682年在山西友人家上马失足,而一病不起,最后辞逝。

  顾炎武手不释书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7.15,死于清朝1682.2.15,是横跨两朝的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为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对于天文仪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并精通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晚年自己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以悲伤壮观的诗句。

顾炎武的名言3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的名言4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