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唱哭无数年轻人,到汪峰的《再见青春》长期稳坐各KTV点唱榜前列;从电视剧《北京青年》大受追捧,到正在上映的电影《致青春》引发热议。集体怀旧,似乎已成80后一代的一个苍凉姿态。与此同时,这群在父母眼中还是小孩的年轻人,开始频繁地在比自己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有媒体嗟叹:从怀旧到“叹老”,本该朝气蓬勃的80后已变得暮气沉沉。
原本就伴随着各种标签长大的80后,如今又多了一个“暮气沉沉”的标签。这个标签的涵义非常明确,无非是说现在的青年少几分朝气和锐气,他们熟谙各种明规则和潜规则,仿佛直接从少年迈入了中年。这种试图用一个词形容一代人的做法,与以往所有“贴标签”行为一样,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毕竟,80后是一个多元群体,确实有喜欢怀旧和叹老的人,但也绝不乏朝气蓬勃之辈。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总体来说没有以前那样活跃,确属不争的事实。但要强调的是,这种精气神层面的颓废与低落,并非是80后群体的专属,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普遍状态。所谓的“暮气”,已蔓延到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的群体身上,不管是“一肩挑两头”的70后,还是正陆续告别校园的90后,都与80后表现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症状。换句话说,青年暮气沉沉其实已成为一种社会病。
青春染暮气,除了文章开头所述的那些特征,更主要的表现在于青年群体价值观层面的异变。用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话说,如今很多青年人,都已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迷失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泥沼里,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力和对公共生活的道义感;他们将自己捆绑在房子、车子、票子的庸常生活中,青春理想、公共责任、人生价值、家国情怀则成了奢侈字眼,或如浮云般飘渺。
追根溯源,这种“青年中年化”的趋势,与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和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如今的年轻人,拥有比父辈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但“独生子女时代”在他们的性格中留下了烙印;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人,接受的信息更多元也更碎片化;同时,他们还赶上了“高房价时代”,并且面临竞争越来越残酷的就业难题……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特质。
现实的压力,重塑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们的人生航线。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不敢无所顾忌地体验生活和闯荡青春,只能被动地“迎合”世俗社会的成功标准和游戏规则。于是,当他们意识到论资排辈的积习仍然存在,只好故作深沉地“扮老”;当他们发现有房有车已成为婚姻的门槛,只好用尽全力去做一个在现实中蜗行的“房奴”“车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如果青年暮气沉沉,整个社会向前和向上的动力自然不足。当整个国家沉醉于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时,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时代病”,绝不能视而不见。青年染暮气,归根结底是社会和时代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后果最终也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年轻人回归青年本色。
让笼罩在青年人生路上的暮气散开,需要让他们尽快找到属于年轻人的激情、理想与想象力。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年轻人拥有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就业环境,要创造条件让青年享有更加平等的发展机遇,要对“精致利己主义”的社会价值观进行纠偏。只有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改革设计中,先治愈“时代病”,才能治好“青年病”。也只有将青年人从现实枷锁中解脱出来,消除他们的焦虑和顾忌,他们才敢于“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