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和微信上当我们刷柴静的时候,我们在刷什么

2015年2月28日到3月2日这三天,我们的朋友圈都被柴静刷屏了,从早到晚,我们看到的除了柴静就是《穹顶之下》,视频、文字、访谈、感想、评论、解读、乱弹、胡扯,当你刷柴静时,你刷到了什么?

下面分享新报新媒体记者顾明君的一篇文章:当你刷柴静时,你刷到了什么?

当我们刷柴静的时候,我们在刷什么

刷到走心总结:

微信群里的这段总结对《穹顶之下》的内容概括得非常全面。

“如果有人说拿不出100分钟看视频,就给他看这个:

1)60%的PM2.5来自燃油燃煤,中国的燃煤量已经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历史上上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英国发生了一天死亡1.2万人的灾难。

2)河北一个省烧了全世界6%的煤,钢铁、发电等违规排放的企业,没得到任何的管理。

3)居民家庭烧散煤,排放了接近50%的污染物。

4)随着煤资源的消耗,我们烧的煤越来越脏,再加上不像德国、日本这么处理、清洗,污染更加严重。

5)44%的北京人开车距离在5公里以内,7%的在一公里以下,是不是能用自行车或者公共交通代步?

6)全国柴油车排放了80%以上的机动车污染,大城市每天的污染高峰往往出现在晚上0点 - 柴油大卡车上路的高峰,而大多数柴油车的排放设备全是造假,大气法的执法主体受利益方影响,至今是个谜。

7)国四标准的柴油污染物比欧盟美国高25倍,汽油标准比欧美低两三个档次,符合标准的油只占国内消耗量的3%。油品标准制定的“专家”大部分是石化行业的人,垄断行业只要不满足他的垄断利益,就断供、不升级油品标准。

8)中国一半的油品消耗是失控的,来源不明、不达标的油品,大量通过黑渠道进入市场。

9)环保部门在GDP挂帅的政府里,没有任何的影响力,我们为了经济的增长,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10)大量的僵尸重工业企业,产能严重过剩,消耗着宝贵的金融、环境资源,一半以上的省份,在十二五规划里仍把它们列为支柱产业。

11)三四线城市的“虚胖”城镇化建设,为中国规划了34亿的人口容量,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刷到最新数据:

截止2015年3月1日早9:00:

➊腾讯播放7426万次,顶4316,踩56 ➋乐视播放1063万 ➌优酷播放1006万,顶12万,踩365 ➍搜狐播放203万,顶4506,踩101 ➎爱奇艺109万,顶18110,踩939 ➏凤凰播放69万,顶530,踩10 ➐土豆播放63万,评论3944 ➑合计播放9939万,顶15万,踩1471。

刷到各种赞誉:

@曹景行(资深媒体人、新闻评论员)

谢谢柴靜,两会上应该让每个委员、代表、列席官员看一遍。

@神圣午睡(作家)

柴静《穹顶之下》称得上全面、诚恳,没有抹杀政府已经在做的工作,也没有否定发展,很多观点符合国际最新成果,如环保本身就是产业,也能带来就业。

@詹国枢(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非凡之人,出手不凡。

@作业本(知名博主)

不用管柴静国籍在哪,她懂不懂雾霾,也别在乎专业性技术性高低,也不用管她提没提出解决办法,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触发全网关注,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完成了使命。我们有像今天这样严肃认真的重视过雾霾吗?从来没有。

@假装在纽约(知名微博评论人)

我觉得对待这个纪录片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理性与否、真诚与否的最好的试金石。如果你没看视频就在骂柴静,那你真的是个无可救药的烂人。如果你看了视频还在骂柴静,那你更是个无可救药的烂人。

 

当我们刷柴静的时候,我们在刷什么

刷到种种分析:

柴静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会包装的人,无论她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穹顶之下》发布后,也有人把目光投注在内容之外,把这部片子分析成了一次成功的营销。

1 时机。细数去年横空出世的诸多营销事件,比如“少年不可欺”、“1%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周末发声,并形成飓风般的传播效力,还有娱乐圈的“周一见”,也是周末先放料。

2 个人符号。一条旧牛仔裤,一件白衬衫,语调沉静专业,叙述逻辑缜密强大,这些都是柴静式新闻的符号,她被誉为更人性化的白岩松,更中立感的崔永元。

还有一些分析,走向了惯常的“阴谋论”路子:

1 为什么柴静可以采访到这么多高端学者和官员而畅通无阻?

2 片子发布于两会之前这个敏感时期。

3 环保部部长刚刚换人。

刷到反对声音:

作为一个过来人,崔永元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柴静的片子上线第一天,像关于‘女儿患病’的指责只是第一轮,我是觉得他们想得太复杂了。在看完片子找不出什么下手的地方的时候,这个比较容易,两天之后就会过去,就会有新的不停地爆出来。你看吧,之后的质疑声和辱骂声会越来越多。有意无意的,你的片子会触碰到利益集团的利益,你让这些人没有脸面,耽误人家赚钱升官,那你就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甚至一些科学家,一些学者也会自觉地加入这个行列里来,会有人找出片中的某个数据质疑这个不准确,那个不靠谱,会有一堆人冒出来。就像当时我的纪录片一出来,他们最后没得说了,就说你采访的不是主流科学家,甚至有人造谣说,你采访那人是你雇的。”

今天类似的文章已经开始出现了,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

1 柴静的女儿患病是因为柴静抽烟,且为高龄产妇。

2 一个开着4.0排量的车的人说雾霾太伪善。

3 污染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正常的。

4 柴静的片子里存在专业错误。

5 柴静美国产女。

刷到牛人语录:

中国石化集团前总工程师、国家石油标准委员会主任曹湘洪

1)环保部我认为他不懂。

2)燃油标准不是石化定谁定?

3)不是阿猫阿狗都能从事石化的。

4)(如果放开燃油市场)那样会出大事、会大乱的。

刷到鸡汤金句:

有人说,柴静好不容易没谈情怀,却被品成了鸡汤。没辙,这是朋友圈特色,就当入乡随俗吧。

1 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

2 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看见》里还有更多金句,这里只列一句: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刷到过去的是是非非:

说柴静没法不说她的过去,2003年,柴静进入央视《新闻调查》,做出镜记者,非典让她开始被公众记住。

喜欢她的人会很快记住她,一个长得好看的女人,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采访时不会摆出一张阶级斗争脸,养眼又凌厉;不喜欢她的人却一直觉得,她太会作秀,爱煽情,时常做出不像记者的举动,她就是个文艺女主播,一身小资小调。

2014年,柴静被曝从央视低调离职。随后,她在美国产女的消息被曝光。在《穹顶之下》前,柴静留给我们的最后印象就是这张照片:

不管你怎样看待这部片子,有些话总是没错的,比如去一公里外的菜市场买菜,不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