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丁氏族谱

姜堰镇的丁姓也不是同一来源,过去有两个丁公祠,一个在丁家巷子,为松鹤堂。另一个在东街,三进房子,皆拆。

姜堰现在也有丁姓朋友在寻根

建议与之联系,另外据说夏朱有人有丁家的谱

691279415

中国史上,姓丁的名人有哪些?

1、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河北。北宋初年宰相、奸臣。与王钦若等人并称为五鬼。先后任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封晋国公。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

通籍后官运亨通,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后历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

2、丁士美(1521-1577年),字邦彦,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今属淮安市)人,幼而聪敏好学,长而淹贯经史。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谕德、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兼教习庶吉士、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历事三朝,辅导二帝。

3、丁度(990年—1053年),字公雅,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恩州清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北宋大臣、训诂学家。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丁度登“服勤词学科”进士(榜眼),授大理寺评事,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庆历六年(1046年),升任枢密副使。庆历七年(1047年),官拜参知政事(副相)。

皇祐五年(1053年),丁度去世,赠吏部尚书,谥号“文简”。

4、丁云鹏 (1547~1628)明代画家。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书法学钟、王。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白描酷似李公麟,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供奉内廷十余年。

5、丁魁楚(?—1647年5月8日),字中翘,号光三,河南永城马牧乡丁老家人,明末大臣。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明亡后,丁魁楚与瞿式耜、吕大器等拥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清兵南下后。

丁魁楚以三百余艘载黄金二十万两、白金二百四十余万两入岑溪,投降清将李成栋,许以两广总督的职位。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初四日,被开肠破肚,至夜断气。

求丁氏姓名。要求大气含有富贵之意

辰逸 (让人觉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诚意”二词同音)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擎宇(不喜欢上面的哪个还可以选这个,意思相同)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烨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杰(英俊杰出)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烨磊 (光明磊落)

伟奇(伟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黎昕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圣杰

俊楠

鸿涛

伟祺

荣轩

越泽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擎宇(意思同上)

志泽

子轩

睿渊

弘文

哲瀚

雨泽

楷瑞

建辉

晋鹏

天磊

绍辉

浩南

泽洋

鑫磊

鹏煊

博文

昊强

越泽

旭尧

伟宸

志泽

博超

君浩

子骞

鹏涛

炎彬

上面几十个名字供你参考,相信一定会有一个适合你,祝愿你的宝宝一生健康快乐,幸福美满!

简体汉字,笔画少的都有哪些?

一画:

一 乙

二画:

二 十 丁 厂 七 卜 人 入 八 九 几 儿 了 力 乃 刀 又

三画:

三 于 干 亏 士 工 土 才 寸 下 大 丈 与 万 上 小

口 巾 山 千 乞 川 亿 个 勺 久 凡 及 夕 丸 么 广

亡 门 义 之 尸 弓 己 已 子 卫 也 女 飞 刃 习 叉

马 乡

扩展资料:笔画较多字有:

馨、耀、衅、鼙、驘、懿、囊、臝、蠲、矗、纛、鼟

1、馨

读音:xīn

笔画:20

释义:

a、散布很远的香气:馨香。如兰之馨。

b、喻长存的英名:垂馨千祀。

c、助词,作用同“样”:宁馨(这样,如此)。宁馨儿(原意是“这样的儿子”,后用以赞美孩子或子弟)。

2、耀

读音:yào

笔画:20

释义:

a、光线照射:耀眼。闪耀。照耀。光耀。耀斑。

b、显扬,显示出来:夸耀。炫耀。耀武扬威。

c、光荣:荣~。

3、衅

读音:xìn

笔画:20

释义:古同“衅”。玉的裂缝。嫌隙;感情上的裂缝。

4、鼙

读音:pí

笔画:21

释义: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5、驘

读音:luó

笔画:23

释义:同“骡”。

介绍阮籍生平以及作品的书都有哪些 啊?

阮籍生平:http://cc.bbpz.com/artccbbpz.asp?art_id=10366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方,立曹髦。甘露年(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例如曹爽要请他不参军时,他看到曹氏已面临覆灭的危机,就托病谢绝,归田闲居。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后,立即请他入幕为从事中郎,他慑于司马氏的势力,只好低头就范。凡是司马府上有宴会,他是每请必到,到便喝酒,有时真的醉了,有时伴装酒醉,以此来掩饰自己。

有一年,他听说缺一名步兵校尉,又听说步兵营里多美酒,营人善酿佳酒,于是请求去那里当校尉。当了校尉后,就整天泡在酒中,纵情豪饮,一点也不问世事。后人因之称他为阮步兵。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

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阮对此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若答应,有损自己的声誉,还落得个攀附权贵的坏名声;若不答应,得罪了司马昭,会有生命之忧。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阮籍嗜酒成性,性格放诞,蔑视礼法。例如,有一年其母新丧,他照常与晋文王吃肉喝酒,旁边在座的司隶何曾,实在看不过去,就说:大王是以孝治天下,而阮籍重孝在身,还与大王吃肉喝酒,这是有伤教化的。阮听了,只顾自己吃喝,神色自若。

更有甚者,阮家邻居,有一美妇,当起卖酒,他与朋友常去那里买酒喝。喝醉了,就躺在美妇身旁睡觉,美妇的丈夫开始怀疑阮,观察了许多,见阮没有异常行为,就放心了。

著作: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24/0018_ts011024.htm

阮籍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载《魏步兵校尉阮籍集》十卷,原注:梁十三卷,录一卷。两唐书经籍志《阮籍集》均作五卷。《唐日本国见在书目》:《阮嗣宗集》五卷。又《阮步兵集》十卷。故唐代实有五卷、十卷两种本子。宋代书目多为十卷本。但《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有《阮步兵集》十卷,诗集类又有《阮步兵集》四卷。与隋唐时期实无多大悬殊。明代诸刻有黄省曾十卷本,张溥一卷本,其内容大致相同。惟钱曾所见朱子儋本多出四言《咏怀》十三首。丁福保历访海上藏书家,都无朱子儋本,其所辑《全三国诗》中所存四言诗仅有三首,与通行本无何出入。黄节为《咏怀诗》作注,始从明潘璁本检出四言《咏怀诗》十三首,其一至三与丁书相同,其四至十三则丁氏所未见者。黄氏据以入录,并为之作注,始得重见于世。其所据之潘璁本,据云乃明崇祯间所翻嘉靖刻本,前有嘉靖癸卯陈德文序及崇祯丁丑潘璁序,分上下两卷①。黄氏卒后,此书亦不知下落。后来逯钦立同志重辑魏诗,即据黄氏所校潘本过录②。黄氏书成于一九二○年,逯氏书成于一九六四年,前后不到半个世纪,古籍仍在不断销亡,这一点也很令人吃惊。

“伯乐相马”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生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来来往往,有的萍水相逢,有的一见如故。其中有一类,人们总是会对他们特别的尊重和感激,因为他们的知遇之恩。古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为了报答刘备那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伯乐相马,若然没有伯乐,再好的千里马也枉然。

“伯乐相马”语出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代韩愈《杂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真切地描述了伯乐的重要。

伯乐相马,这个成语指伯乐观察、品评马的优劣。伯乐又喻指有眼力者发现、荐举人才。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管天马的星名叫伯乐,人们为了表示对孙阳的尊敬,便也称他伯乐。关于伯乐,《列子》、《庄子》、《战国策》等古籍都记载了他的故事。如《战国策·燕策二》中的故事说:有一人要卖骏马,连续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却不见有人来问价。这人便求伯乐帮忙。伯乐答应了他。第二天,伯乐到市场上,绕着那匹马看了看,离开时又回头看了看,一个早晨马价竟上涨了十倍相马,其实是古代兽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根据马的外形特征和生理学等特点来鉴别马的优劣,从而衡量它们的使用价值。掌握科学的相马知识,有助于挑选各种不同用途的良马,尤其是马术运动用马。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已被我们的祖先驯养成为家畜。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由食用逐渐转向役用和军用。养马业兴起,促进了对动物形态结构的认识和生理学知识的积累。在养马的实践过程中,古人认识到马的形态生理和生产机能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逐渐形成了相马的知识。相畜是古代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伯乐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他运用机体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的原理相马,比欧洲人提出的比较外形学说要早两千多年。历代相马术的发展,皆源自伯乐的相马理论。我国历代养马者和求马者都崇尚伯乐和千里马。

伯乐总结了过去以及当时各地相马专家的经验,加上自己实践中的体会,写成了《相马经》,奠定了中国相畜学的基础。这部著作后来失传,但相马的基本知识却世代相传,延续至今。伯乐除相马外,还善治马病。据《庄子·马蹄篇》记载,“烧、剔、刻、雒,仅落四下”始自伯乐。“烧”指烧烙治马病和在马蹄上打火印,“剔”指剔除鬃鬣和梳刷马体,“刻”指削刻蹄甲或修蹄,“雒”指维络,即加笼头、口勒。

后人根据伯乐的业绩,托其名写成了《伯乐相马经》、《伯乐针经》、《孙阳集》、《伯乐遗书》、《伯乐新书》、《伯乐明唐论》及《伯乐画烙图歌》等。因此,伯乐被誉为中国相马学和治马病的鼻祖。

汉代出现了“以相马立名天下”的著名相马家黄直、陈君夫等,并有相马专著问世。这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相马帛书可以得到佐证。这部书总共52000字,用“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毋相其余”来概括相马的经验,也就是对良马的外形提出了具体要求:“欲得兔之头与其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肫,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与脯。”特别是对相眼更重视,“欲目上辕晨(环)如半月”,即形容上眼眶或眼盂部须丰满如半月;《帛书·相马经》特别用专段讲马眼睛的相法,一连提出15个相互连贯的问答,开始是:“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联系眼的盈满程度、光泽和活动性、睫毛跟眼部肌肉的功能等因素,进而又联系马是否善走,甚至把马体和目力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归因于生活条件和消化代谢是否适宜,最后到鉴别目光和神情的表现,充分反映了古代相马家的精湛知识和察验事物的认真精神。

由此我们可看出,汉代时古人对马的形态学、解剖生理学的知识已经很精确了。《帛书·相马经》的科学价值在于:它使今人见到了长期失传而重现于世的最古的畜牧著作,证实了我国古代相马的悠久历史,使我们了解到古代相马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深厚程度。

东汉初年,杰出的养马家和相马家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继承西汉东汉四代名师子舆、仪长孺、丁君都、杨子阿的相马经验,采取先辈相马家仪氏、中帛氏、谢氏、丁氏确定相马部位的特长,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认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今欲形于生马,则骨法难具备,又不可不传后世。”在西汉相马家东门京铜马的基础上,约于公元45年重新创制铜马立于洛阳宫中。

该铜马高三尺五寸,周(从头到尾)四尺五寸。由此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铜马相法,其要点是:“水火欲分明,水在鼻两孔间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红而有光,此马千里;腹下欲平满,汗沟欲深长,而膝本欲起,肘腋欲开,膝欲方;蹄欲厚三寸,坚如石。”

马援的铜马模型,相当于近代马匹外形学上的良马标准型。它不仅是中国相马学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世界相畜术发展史的一件大事。欧洲直到18世纪才有类似的铜质良马模型问世。后汉以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处于动荡的分裂局面。当时马政很少建设,但相马术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北魏时代(530~540),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阐述了对马的外形鉴定,先是淘汰严重失格和外形不良的“三羸五驽”,再相其余。所谓“三羸”,即“大头小颈一羸,弱脊大腹二羸,小颈大蹄三羸”;所谓“五驽”,就是“大头缓耳一驽,长颈不折二驽,短上长下三驽,大骨短胁四驽,浅髋薄髀五驽”。

从解剖学上看,“三羸五驽”的马都是整体失调有严重缺陷的,当然在骑乘和负重上不能合格,理应淘汰。继之,《相马经》就马的形态整体和局部鉴定提出了明确要求,整体是:“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胁为城郭,欲得长;四下为令,欲得长。”这五句很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良马的标准形象。其中王、侯、将、相、城、郭、令是比喻说明各部分作用及重要性的。局部要求依次是:“头欲得高得重少肉”,“眼欲高、眼如铃、光亮”,“耳欲相近前竖、小而厚”、“鼻欲广方、孔大”,“唇欲上急而方下、缓厚多理”,“齿周密、满厚、左右不蹉”,“颈长、胍肉发达”,“胸宽、腔大”,“背平广、腹大垂”,“两髂及中骨齐,肩骨深、臂骨长、膝有力、股骨短、胫骨长”和“四蹄厚而大”。这些外形鉴定的要求都是从实用出发,鉴定要领达到相当精深完备的程度。

《相马经》还提出了相马五脏法:“肝欲得小;耳小则肝小,肝小则识人意。肺欲得大,鼻大则肺大,肺大则能奔。心欲得大;目大则心大,心大则猛利不惊,目四满则朝暮健。肾欲得小;肠欲得厚且长,肠厚则腹下广方而平。脾欲得小;赚腹小则脾小,脾小则易养。”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了解动物外部形态与内部器官之间、内外各器官之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注意从外表联系到内部,以判断马的生产性能,给予科学的评价。《相马经》还提出了利用口色鉴定牛质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提出筋骨和马的华质分类差异。

《相马经》最后用十二个字概括指出千里马的典型是:“龙颅突目,平脊大腹、(股)重多肉”。此标准集头颅、中躯和后躯三大主要部分的良型要求于一马,真是既复杂又简单,既全面又精要,既形象又生动,体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唐代的相马术,在历代相马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更有显著进步。李白著的《司牧安骥集·相良马论》提出了相马的总纲:“马有驽骥,善相者乃能别其类。相有能否,善学者乃能造其微。而善相者掉手飞縻,指毛命物,其质之可取者,牧畜攻教,殆无遗质;自非由外以知内,由粗以及精,又安能始于形器之近,终遂臻于无机之妙哉!”《司牧安骥集·相良马宝金篇》指出:“三十二相眼为光,次观头面要方圆。”意为强调相马的要领是掌握相眼的技术,若系“龙头突目”,则属好相,一定是良骥。

《司牧安骥集·相良马论》对马匹各部位的相法提到:“马头欲得高峻,如削成,又欲得方而重。宜少肉,如剥兔头;马眼欲得高,又欲得满而泽,大而光,又欲得长大,目大则心大,心大则猛而不惊;马耳欲得相近而前立,小而厚,又欲得小而促,状如削竹,耳小则肝小,肝小则识人意;马鼻欲得广大而方,鼻中色欲得红,鼻大则肺大,肺大则能奔;形骨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以上说明马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外联系,具有统一的整体观。

《司牧安骥集》还指出:“相马不看先代本,一似愚人信口传。”按现代的说法,是看本马的同时,还要了解该马上代的情况如何,把外形鉴定和遗传结合起来。唐代相马学的进步,还表现在对一些迷信的说法开始采取批评的态度。如《司牧安骥集·旅毛论》阐述:“如其旋毛之生,或在其左,或在其右,或在其前,或在其后,而命之以名,因其名而遂有吉凶之说。大抵相马之法,当以形骨为先,旋毛排其一端耳。且马之有旋,未必果为凶也,而畜之者,事或不祥,则归咎于马,以谓马致然也,岂理也哉!昔人固尝有议其居处者,而日人凶非宅凶,兹诚通达之论也。”马的旋毛,本不足奇,根据旋毛的位置、方向判断凶吉,显然是迷信的说法。《旋毛论》在一千多年前就能对这种谬论给予严正的批判,并指出相马“当以形骨为先”,其科学精神是了不起的。

唐代以后,五代十国,直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中国的相马理论和实践,基本上不超出《伯乐相马经》、《齐民要术》、《司牧安骥集》有关篇章的范畴。总体上说,相马术是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一个兽医学分支,有着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反应了古人在这一方面的成就。

伯乐相马,若无千里马,伯乐无用武之地;若无伯乐,千里马可能被埋没。若有选择,你愿意做千里马还是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