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编辑本段本文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作为职业的武陵人。(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走,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惊奇。(渔人)又继续向前划行,想走完那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村里的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县里的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桃源里的人,(桃源里的人)都感到惊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便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见太守,(渔人)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读书人,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但)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里)的人了。
这句:【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县里的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
桃花源记中描写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 和平幸福的句子
文言文的默写 (一)、《桃花源记》 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之异。
5、文中描写桃花源生活心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二)《陋室铭》 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居室环境的句子: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作者交往对象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生活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互文见义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9、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爱莲说》 1、作者描绘的莲花的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全文的纲领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核舟记》 1、全文围绕着 奇巧 一词选择材料。
2、文中引用《赤壁赋》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文中引用《后赤壁赋》的句子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文中直接描写鲁直的句子是: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5、文中描写舟子的神态的句子是: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作者的感叹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7、作者对核舟的细致描绘,印证了文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五)《大道之行也》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六)《杜甫诗三首》 (望岳) 1、远望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近望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细望的句子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表明愿望的句子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5、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1、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描绘自我形象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名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石壕吏) 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4、表明老妇人确实被抓走的句子是:独与老翁别。
(七)《三峡》 1、引用渔人的民歌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写夏天水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侧面写山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八)《答谢中书书》 1、文中描绘早晚景色变化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表明作者自豪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九)《记承天寺夜油》 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十)《观潮》 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是: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十一)湖心亭看雪〉〉 描写景物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十二)〈〈诗四首〉〉 1、〈〈使至塞上〉〉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游山西村〉〉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复习提纲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
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
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
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其次是桃源中人。
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
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二、问题研究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
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
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
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
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
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
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
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
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
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练习说明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
设题目的是:①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初二语文知识点大全:文言文重点总结(上学期) 21、桃花源记 1、基础知识 l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l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 ]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 初二语文知识点大全:文言文重点总结(上学期) 21、桃花源记 1、基础知识 l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l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 ]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 [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l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
6.表明渔人进入桃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9、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0、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11、本...
>的全部解释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南北朝]陶渊明【原文】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