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格言
“不学礼, 无以立”——孔子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纪》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管子·心术下》
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晋)
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李之秋(宋)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中国民谚
没道理的事不做,没根据的话不说。——中国民谚
船多江不碍,礼多人不怪。——中国民谚
人前莫吹捧,人后莫挑拨。——中国民谚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中国民谚
虚伪的迎合是友谊的毒剂,诚恳的批评是友谊的厚礼。——中国民谚
有礼貌不一定是智慧的标志,但是缺乏礼貌却一定使人显得愚蠢。——中国民谚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约翰·洛克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蔷薇园》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夸美纽斯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孟德斯鸠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达尔文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一个人的礼仪,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一面镜子。——歌德
探索别人身上的美德,寻找自己身上的恶习。——富兰克林(美)
礼貌是快乐地做事情的方法。——爱默生(美)
生活最重要的是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你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达芬奇
人的一切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俄)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列夫·托尔斯泰(俄)
为人粗鲁意味着忘却了自己的尊严。——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一个人的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才华、气质和品格。——马雅可夫斯基
真正的礼貌来自真诚——塞缪尔·斯迈尔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
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培根(英)
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戴尔·卡耐基(美)
五、礼仪小故事
刘备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想一想:刘备为什么能请到诸葛亮?如果第三次还请不到,他还会去请吗?为什么?
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想一想: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如果你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你会怎么做?
让梨的故事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也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想一想:四岁的孔融就懂得相互礼让的道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以诚相交
毛泽东与哲学家李达(1890—1966年)交往很深,两人同籍湖南,同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李达是武汉大学校长。他们在解放后第一次见面时,李达想改口喊“主席”,可又不习惯,便一连“毛主”了好几次,“席”字还是没有跟上来。毛泽东便说:“你主、主、主什么?我从前叫过你李主任吗(李达曾任中共一届中央局宣传主任)?现在我叫你李校长好不好?你过去不是叫我润之(毛泽东的字),我叫你鹤鸣兄吗(李达的字)?”
毛泽东和李达虽是挚友,但也常常发生争执。一次,两人面对面激烈地争论起来,李达激动得未吃饭就走了。毛泽东对在场的一位同志说:“今天我们两个老家伙很不冷静,这在你们青年同志面前示范作用不好。孔子说过,六十而耳顺,我今年六十三,但不耳顺,听了鹤鸣兄的话很逆耳,这是我的错。过去我写文章提倡洗刷唯心精神,可是这次我自己就没有洗刷唯心精神。”毛泽东让这位同志通知李达再谈一次,并转告“六十而耳顺”的意思,感激李达的帮助。当李达同志听知了这些情况后,说“还是润之的气量大”。
两人之间的交往,毛泽东可谓“下交不骄”,李达则是“上交不谄”。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以诚相交的友谊。
想一想:毛泽东和李达的确是挚友,你有你的挚友吗?你们是如何以诚相交的?
巧合的论文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1838年就已经形成了进化论的观点,并陆续写成了手稿。他没有急于付印发表,而是继续验证材料,补充论据。
这个过程,长达20年之久。
1858年夏初,正当达尔文准备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时,突然收到在马来群岛从事考察研究的另一位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1823—1913年)所写的题为《论物种无限地离开原始模式的倾向》的论文,其内容跟达尔文正在考虑脱稿付印的理论著作一样。达尔文惊叹道:“我从未看到过比这件事更加显著的巧合,即使华莱士手中有过我在1842年写的那个草稿,他也不会写出一个较此更好的摘要来。”
在这个关系到谁是进化论创始人的重大问题上,达尔文准备放弃自己的研究成果,把首创权全部归于华莱士。他在给英国自然科学家赖尔博士的信中说:“我宁愿将我的全书付之一炬,而不愿华莱士或任何人认为我达尔文待人接物有市侩气。”
深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赖尔坚决不同意达尔文这样做。在他的坚持和劝说下,达尔文才同意把自己的原稿提纲和华莱士的论文一齐送到“林奈学会”并同时宣读。
华莱士这才得知达尔文先于他20年就有了这项科学发现,他感慨地说:“达尔文是一个耐心的,下苦功夫的研究者,勤勤恳恳地搜集证据,以证明他发现的真理。”
华莱士宣布:“这项发现本应该单独归功于达尔文,由于偶然的幸运我才荣获了一席。”
想一想:在荣誉面前达尔文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从未想得到任何荣誉”
1957年,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1926—)和杨振宁(1922—)因发现弱宇称不守恒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一项震惊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在物理学上,宇称守恒定律长期被捧为金科玉律。50年代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密切配合,对这一定律发生了怀疑,提出推翻它的新理论。当时,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李、杨的观点,有的甚至赌咒发誓,说他俩太狂妄了。但是著名美籍中国女物理学家吴健雄(1913—)坚决支持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她得知李、杨的预言之后,立即来到华盛顿国家标准局,领导一个科学家小姐,利用最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进行紧张的验证实验。
1956年,她和同事们终于用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宇称只在部分物理现象中守恒,而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从而证实了李、杨的新理论的正确。
弱宇称不守恒理论从得到实验证实到获得诺贝尔奖,只经过1年时间,这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按照惯例,为发现弱宇称不守恒定律立下汗马功劳的吴健雄,应与李、杨一起分享诺贝尔奖金,但出乎意料的是,她没有能获得这一崇高荣誉。一些科学家纷纷为吴健雄鸣不平:“这实在太不合理了!”
吴健雄对此却淡然处之。她兴奋地对朋友说:“李政道、杨振宁大胆地提出新理论,他们获得最高科学奖是当之无愧的,我为他们感到欣慰不已。”
“难道你不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委屈吗?”
“不,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吴健雄谦虚地摇摇头。
“不管怎么说,这是令人不愉快的。”朋友同情地说。
“我觉得,”吴健雄平静、自豪地说,“研究科学,这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朋友惋惜地说:“唉,您是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荣誉啊!”
“这话差矣!”吴健雄认真地说,“我是一个学人,从未想得到任何荣誉,我愿意帮助任何从事科学研究的人!”
想一想:诺贝尔奖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高学术奖项,令世人瞩目,吴健雄是怎么看待的?她进行科学研究为的是什么?
70年不断的师生情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周谷城和上海教育界的老前辈陈云涛70多年前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就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1921年,周谷城在湖南一师教新文艺、教育学。他一生信仰马列,是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诤友。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学生成为党的早期领导人。陈云涛就是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
几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他们始终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双双进入古稀之年以后,这对师生几乎没能再见面了,但是陈云涛一直挂念着老师的健康,常托人带去问候。
1993年,金秋送爽的10月,有一天,趁风和日丽,92岁高龄的陈云涛老先生手拄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步履维艰地前去看望他的老师。走进周谷城的居室,陈云涛像天真的学生连呼:“老师!老师!”忙把一束鲜花献给座椅上的老师,祝愿老师寿比南山。当两位老人双手紧握时,大家都激动地淌下了热泪。陈云涛问:“记得老师您大我3岁,身体可好?”老师戴上老花镜,端详着他的学生,连声说:“变化不大,变化不大,还是老样子。”谈话把他们带回到72年前在湖南一师时的情景,时而微笑,时而兴奋,时而激动,时而长叹。是的,他们的生命长河已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人。这时,老师俯身摸抚着学生细细的双腿,一再嘱咐他“要多运动运动。”老师又请学生喝一杯人参饮料,还说常饮能延年益寿。学生谢谢老师的关心,要大家都保重,深情地说:“等老师百岁寿辰,我再来看您。”一句话引得老师开怀大笑起来。
想一想:周谷城和陈云涛两位老人的师生情谊为什么能70年都不断?你还记得你幼儿园的老师吗?你想去看看她们吗?
总书记的师生情
江泽民这位新中国第三代集体领导的核心,是电机专业的专家。1947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解放初期,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交大电机系等部分专业和教师迁往西安,成立交通大学。他时时不忘老师的教育培养,自己的成就越大,就越是眷恋哺育过自己的母校,越是怀念教过他的老师。
70年代,江泽民在长春汽车制造厂当总工程师,他特地盛情邀请严睃、沈尚贤、蒋大宗三位老师前去参观。当他见到阔别多年的老师时,非常高兴,请大家到长春饭店吃了便饭,还合影留念。这几张照片作为师生情谊的见证,他一直珍藏着。
1989年9月13日,江泽民担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不久,到西安考察工作,行程十分紧张,他想到九三学社西安交大支社的严睃、沈尚贤、钟光琳、赵富鑫、蒋大宗等五位曾经给自己上过课的教授,专程到学校看望老师。
严睃老师正在家养病,听说总书记要来学校看望他,十分兴奋,立即拄着拐杖,赶到学校。这时江泽民正好来到学校,在行政办公楼口,一眼就认出在他前边手拄拐杖正在上楼的就是多年没有见面的严老师。他立即抢上几步,紧紧地握住严教授的手,尊称:“严老师,您好!”严教授看到站在面前的当年的学生成了今天的总书记,心情异常激动,一股暖流传遍全身,连声答道:“我好,我好,您也好吧?”
江泽民满怀深情地把严教授搀扶进会议室,同师生们亲切交谈。他回忆着往事,诉说着师生情谊。他说:“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教授电机设计的严睃老师,教授照明学的沈尚贤老师和当时辅导我们无线电学实验的助教蒋大宗老师。人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我应当来看望母校,看望我的老师。我回忆这些,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要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要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想一想:读了江泽民总书记尊敬老师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想一想: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张良拜师,第三次才见到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去第三次吗?为什么?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想一想:这个故事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为什么?
参考资料:http://218.3.95.251/ReadNews.asp?NewsID=189
关于礼仪的诗句
1、《荀子.富国》商朝: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木工的黑线用以判曲直,圆规与直角尺用于量度方与圆。
2、《礼记·经解》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3、《荀子·王霸》商朝 荀子: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4、《荀子·大略》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于称轻重。
5、《群书治要·经解》商朝 荀子: 夫礼之于国也。
犹衡之于轻重也。
绳墨之于曲直也。
人立身处事必须遵照执行的基本原则。
人如果失去了立身之处,就一定会跌倒沉沦。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明礼仪...
关于礼仪的诗句
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3、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4、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5、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6、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7、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
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礼仪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社交礼仪包括哪些?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
具体: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社交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
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前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
社交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得多,违反社交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社交礼仪的约束要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中国的社交礼仪有哪些?
基本简介 社交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社交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
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前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
社交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得多,违反社交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社交礼仪的约束要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第二,社交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社交礼仪的本质。
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社交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第三,社交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社交礼仪规范建设。
第四,社交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
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社交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
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
主要目的 社交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社交的功能与作用。
综合来讲,人们从事社交活动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交流信息 也叫信息资源共享。
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
比如,我们开车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发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话,我们便会按原路线行进,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朋友或亲戚或同事或者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那里得知此消息后,我们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线,少走冤枉路。
增进感情 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将带来感情上的收获,如我们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休闲娱乐。
建立关系 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
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
日近日密,日疏日远。
充实自我 丰富人生阅历和人性情感。
相关礼仪 每个人每天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同各种人接触,在见面时行使正确而优雅的见面礼,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显示出你优雅的气质。
握手礼 握手礼是在一切交际场合最常使用、适应范围最广泛的见面致意礼节。
它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意,从握手中,往往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和意向,还可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和感情。
有时握手比语言更充满情感。
(一)握手礼行使的场合 迎接客人到来时; 当你被介绍与人认识时; 久别重逢时; 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 拜访告辞时; 送别客人时; 别人向自己祝贺、赠礼时; 拜托别人时; 别人帮助自己时,等等。
(二)握手礼行使的规则 行握手礼时有先后次序之分。
握手的先后次序主要是为了尊重对方的需要。
其次序主要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
1.两人之间握手的次序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级、晚辈、男士、客人应先问候,见对方伸出手后,再伸手与他相握。
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冒然先伸手。
若两人之间身份、年龄、职务都相仿,则先伸手为礼貌 2.如男女初次见面,女方可以不与男方握手,互致点头礼即可;若接待来宾,不论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动伸手表示欢迎,男主人也可对女宾先伸手表示欢迎。
3. 如一人与多人握手时,应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
4.若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后次序,先伸出了手,对方应立即回握,以免发生尴尬。
(三)握手礼行使的正确姿势 标准的握手方式是:握手时,两人相距约一步,上身稍前侧,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两人的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上下轻摇,一般二三秒为宜,握手时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地用言语致意、寒暄。
(四)握手礼的体态语 握手的具体样式是千差万别的。
了解一些握手的典型样式,既有助于我们通过握手了解交际对方的性格、情感状况、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等;也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去自觉地应用各种具体的样式。
1.谦恭式握手。
又称“乞讨式”握手,顺从型握手。
即掌心向上或向左上的手势与对方握手。
用这种方式握手的人往往性格懦弱,处于被动地位,又可能处世比较民主、谦和、平易近人,对对方比较尊重、敬仰、甚至有几分畏惧。
这种人往往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不固执,愿意受对方支配。
2. 支配式握手。
又称“控制式”握手,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势握住对方的手。
以这种方式握手的人想表达自己的优势、主动、傲慢或支配地位。
这种人一般来说说话干净利索、办事果断、高度自信,凡是一经决定,就很难改变观点,作...
礼貌用语的名言警句
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
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
——歌 德 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
——卡莱尔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梅里美 礼貌对于人性,犹如热力之对于蜡。
——Arthur Schopenhauer 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
——歌 德 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高尔斯华绥 永不向权势低头,但要摘帽为礼。
——Jim Fiebig,NANA 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也。
——吴兢 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
——歌德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 文化修养的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鉴赏那些最高尚、最深奥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 对于对方的无礼的一种无言的非议和责备,而这种讥讽是使谁都会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 所谓良好教养……它们在几乎所有国家中乃至于一个地区里,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
——切斯特菲尔德
关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名言警句
1、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
——爱默生 2、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3、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莎士比亚 5、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
——巴特勒 6、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
——爱默生 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1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12、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13、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14、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1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16、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1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扩展资料: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我们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就更应该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来待人接客。
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