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螳螂捕蝉的寓意
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释义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来源 《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 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的出处和寓意
螳螂捕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
典故出处《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yi)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说苑·正谏》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解释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国王的待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而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吴王:指吴王阖闾。
欲:想要。
螳螂捕蝉实拍图片谏:直言劝阻。
三: 三天。
蹑:停留。
作势欲扑:弯起前肢,想要扑上去捕捉。
顾:考虑。
患:灾祸。
伐:征讨,讨伐。
徒:枉。
舍人:国王的侍从。
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
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说话没有分量,劝阻肯定没有用,还会白白地断送性命,便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侍卫道:“后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树上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知了的身后;螳螂弯起了前肢,想扑上去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
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吴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编辑本段寓意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我们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
要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
我们为人处事时要近忧远虑,居安思危。
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并用横...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螳螂捕蝉》说课稿 吴中实验小学 吴美珍 一、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首先,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
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 准备攻楚 不听劝阻 讲述故事 劝说吴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质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并从中遴选出直指课文重点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重点谈) 一、复习导入 再次感知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研读课文 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学生交流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读读想想然后交流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大臣们的顾虑,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借助春秋诸侯争霸图了解当时的形势,并通过引导学生模拟读吴王的话体会吴王的执迷不悟。
(二)研读2——11节,感悟故事寓意。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为题,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读想想并在感受最深处写上一两句。
读完以后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畅谈各自收获,只要尊重对文本的理解即给予一定的肯定。
其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少年给吴王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蝉、螳螂、黄雀的内心活动,一方面借助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隐伏着祸患”这一故事寓意。
相机板书: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 (三)引读12节,明白其中道理 在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后,我用引读的方式带学生进入课文最后一段,这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是揭示寓意的关键之处。
为此,我及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精读并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先想想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并组织学生将所感所悟写下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丰满。
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学生的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三、实践练习 积累深化 在本课的结尾阶段,我将布置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文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画一个脸谱,并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绍,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他们的语言得到积累。
附板书: 螳螂捕蝉 (喝着露水)蝉 只顾眼前利益 (捕蝉) 螳螂 忽视身后隐患 (啄食螳螂) 黄雀 少年 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说课稿 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 张慧 引言 好课是一次旅游。
时间有限,景点多多,如何尽兴?导游设计最佳线路,鱼和熊掌兼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贮足何处,歇脚哪里,游客们各取所需。
即便结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谓“人化的自然”。
游玩中,间或碰到一口枯井,几块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里。
这时导...
从螳螂捕蝉一文中懂得什么道理
1.给下列字注上拼音 潭(tan) 蜕(tui)棕(zong) 壳(ke)2.查字典介是带点字的字义\然后介是赐予意思。
千载难逢 载:机会。
千载难逢:一千次机会都难遇到这件事 恍然大悟 悟:知道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3.在句子中填上合适的象声词小鸟的翅膀发出(扑扑棱棱)的响声蝉在树枝上(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下课的铃声(叮铃铃)响了起来门(咣)的一声开了大街上想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对不起,我只会填这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哲学寓意。
[故事情节]: 春秋时期,吴国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吴王对左右的大臣说:“我决心已定,有谁敢劝阻我,我就杀了他。
”吴王身边有个年轻随从,头脑灵活,机智过人。
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劝阻吴王攻打齐国。
但他知道,如果直说,吴王不但不会听从他的劝告,反而还会杀了他,他得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后来,他拿着弹弓,大清早在花园里转来转去,他一连在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
有人见了感到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吴王把这个年轻的随从召来,问道:“你每天早晨到花园里转来转去,这是为什么呢?”年轻随从回答说:“大王的御花园里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蝉。
它光顾喝露水,不知道螳螂躲在它身后,正准备吃它呢!螳螂要吃蝉,可它哪里知道,在它身后有只黄雀,正伸长脖子准备吃掉它。
黄雀要吃螳螂,可黄雀又怎么会知道我手里拿着弹弓,正准备打它呢。
吴王听了年轻随从的话,恍然大悟,改变了攻打齐国的计划。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比喻一心想算计别人、占别人的便宜,不想还有人正在算计他自己。
[释义]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语出] :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例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我们应该牢记在心。
一条小鱼吞下了小虾,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只翠鸟正向它冲下来。
甲国攻击乙国,不料丙国乘虚而入,灭了甲国,这真是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
侵略者只想侵略别人,它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是很有道理的。
他一心想占人便宜,却不知道也有人在盯着他们,真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螳螂捕蝉 课后答案
1.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寓意: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2.螳臂当车;3.这三者都是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日后的危害;4.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舍人少儒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楼主考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