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春节风俗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描述少数民族诗句

一、《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

“秋风悲画扇”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夜雨霖铃”之语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作比,意为像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以杨贵妃肠断马嵬坡收场,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有人认为此篇看似“闺怨”,实则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朋友相交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二、《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三、《怀古》 宫中只数赵家妆, 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 曾窥飞燕入昭阳。

四、《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 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 胭脂井坏寒螀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少数民族 诗词

下列是少数民族的 诗词:《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天南地北双飞雁,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燕姬曲》萨都剌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

春风驰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

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着人倦梳洗。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

《西域河中十咏》耶律楚材寂寞河中府,连甍及万家。

蒲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

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

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阴山》耶律楚材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藤罗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岐阳》元好问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海上诗》耶律倍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早春怨·春夜》顾太清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

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

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

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鬻女谣》萨都剌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

荒村向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

人夸颜色重金壁,今日饥饿啼长途。

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

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

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

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

《木兰花慢·游三台》元好问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

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

黄星。

几年飞去,淡春阴、平野草青青。

冰井犹残石甃,露盘已失金茎。

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

想骊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

飘零。

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

笑杀西赋客,壮怀无复平生。

《念奴娇·咏雪》完颜亮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颠狂,素鳞猖獗,掣断珍珠索。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古旗角。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

杀气横戎幕。

缡虎豪雄,偏裨真勇。

非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庚辰西域清明》耶律楚材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

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熳不知名。

蒲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

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谈谈你对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看法求答案

中文汉字具备了形、音、义完整的文字三要素重心在“义”(表意),是完备的文字形态。

因此弗朗西斯·培根说,汉字是“真正的字”,它所指示的是事物概念或自然本质。

欧洲的大思想家莱布尼茨早就已认识到:汉字是蕴含义理和哲理的智慧文字,与埃及象形文字有着本质区别。

莱布尼茨曾指出,汉语是“哲学语言”,是全人类的通用语言的典范。

表意”是文字的本质属性,没有表意,就不会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表音”本身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字,因为声音是特殊性、狭隘性的——与文字所要求的“普遍共通”不相适应。

《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汉字是基于“形而下”,臻于“形而上”(道、道理:哲理性)的完备系统。

相比之下,象形文字(视觉)和表音文字(听觉)都是“形而下”(器、器官:生物学)的形态,属于文字未成熟的阶段。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出现了伏羲画卦、苍颉造字(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书面表意语言——中文汉字。

事实上,只有像中文那样的表意文字能够超越语音的转瞬即逝的局限,穿越时空,形成可靠的历史纪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

各民族都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把语言文字看成民族特征的重要方面,当作民族的宝贵财富,并对民族语言文字有着统一的愿望和意识。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无法完全替代的作用。

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尊重,就像对少数民族兄弟尊重一样,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文字,像少数民族兄弟和汉族兄弟一样和睦共处,又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勾勒出我们多民族文字的多样性、丰富性,似一道绚丽而独特的东方文化盛宴,傲立于世界之林。

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

少数民族的资料,一两句话就行

唐朝女子的服饰说起。

当时的女装尤其繁富,其基本构成是裙、衫、帔。

《仙传拾遗·许老翁》中说,唐时益州士曹柳某妻,“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

”《玄怪录》中记一平民女子衣装:“小童捧箱,内有青故裙、白衫子、绿帔子。

”可见,这是唐时女装的三要素,无论地位尊卑、服饰丰俭,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

以这3件基本装束为例,着装时,需将衫子的下襟掩于裙腰内,裙腰束得极高,下摆阔且长,如孟浩然《春情》诗中“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描写。

裙腰之上,半裸胸部,当然,裸露之尚以歌舞伎居多。

对此,唐诗中也有不少相应的描写。

如《逢邻女》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之句;《赠歌姬》中有“胸前瑞雪灯斜照”之句。

裙腰之上,还要束以纱带,带子结于身前,长长垂下,飘逸婉约。

《赠琵琶妓》中就有“一双裙带同心结,早寄黄鹂孤雁儿”的诗句。

女裙有红、紫、黄、绿等多种颜色,红裙最为时尚。

《五日观妓》中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的写照,从唐墓出土的陶俑裙上,也常可见到朱红色迹。

但唐朝的贵妇们不满足于此,她们还在裙上绣以各种花纹,甚至将珍贵美丽的鸟毛织于裙上,见《朝野佥载》:“因安乐公子造百鸟裙,百官之家皆仿之”。

女子勇于追求和创造的举动势必值得赞许,但从今天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我又难免为那些无辜的鸟类而嗟伤。

帔子,又称披帛,披在裙衫之外。

我从敦煌的壁画中看出,南北朝时,女供养人就有帔帛之装束,不过,披帛习俗虽有南北朝遗风,但我认为也不排除来自波斯的影响,理由是,这一习俗非汉族固有,在先代少数民族中也未见用。

当时亚洲地区服饰中用帔的当为波斯人。

丝绸之路开通后,服饰习俗自然也会随着佛教一起进入中原。

除裙、衫、帔,唐朝女服中又有半臂。

半臂即套在衫外的半袖上衣,此习俗,是受新疆龟兹人服饰习俗的影响。

李贺《唐儿歌》中有“银鸾睒光踏半臂”的诗句,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也有着半臂装的仕女形象。

永泰公主李仙惠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武则天的孙女,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为妻。

后因武延基触犯了武则天,武则天便将公主与驸马赐死。

李仙惠死时17岁。

其墓道内和墓室四壁均绘有彩画,另外还有一组精美的石椁线刻仕女画。

画中的妙龄女子身穿襦裙、半臂、肩披长帛巾,或赏花、对语、觅诗,或曼舞、逗弄小鸟,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

永泰公主墓室绘画还是初唐时期风格,女子多穿紧身窄袖衣裙,南北朝时的秀雅之风依然可见。

盛唐以后,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的形象方才成为时尚主流,人物“面短而肥”,衣裙式样也开始以幅多肥阔为主要审美取向。

赞美彝族的句子

1、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2、彝族历史悠久。

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一代。

3、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我国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大多居住在大西南云贵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大凉山、乌蒙山、哀牢山等山脉一带和金沙江、元江、南盘江、雅砻江等江河沿岸。

4、勤劳朴实、善良坚强的彝族人民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发明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语言文字,谱写了族群记忆的辉煌篇章。

5、以阿黑、阿诗玛兄妹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歌颂了彝族劳动人民不畏强权、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6、诗歌是彝族人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在彝族文学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彝族民间诗歌高度发达密切相关。

7、彝族现代诗歌的繁荣昌盛是彝族文学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例证。

彝族现代诗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歌文本。

8、彝族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诸多方面。

其中《西南彝志》是记述彝族历史、风俗的彝文书籍,被誉为彝族的百科全书。

9、彝州楚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绵亘悠久。

文化赋予古镇以灵魂,旅游赋予古镇以持久的活力与生命力,彝人古镇形成了一道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风景线。

10、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

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

11、看彝家的《云衣霓裳》堪比天边五光十色的云彩,炫亮了彝家人的眼。

人间四月,花柳生长,彝家妹子穿上节日的盛装,这人面花面相映红,人比花美,花衬人靓,花与人交相辉映,姑娘的脸上心里乐开了花。

听曲比阿乌放声高歌,彝家调子情心合一,演绎着彝家姑娘的美丽心曲。

12、更加赏心悦目的是彝族青瓦房的彩绘装饰,从屋檐到门窗,从横梁到墙板,都绘满了艳丽缤纷的装饰花纹和造型拙朴的图画,将彝人村落特有的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闪片房装扮得古朴美丽。

13、穿梭在古镇的大道小巷,鼻息里浸染着古典民居的气韵,在各个景观和园林中,走过的游人均在演绎中国彝族及各民族的千年文化、万种风情。

14、彝族崇拜火,是火的民族,不仅仅是他们的日常起居,离不开火,更因为他们的性格如火,耿直,豪爽,做事风风火火,待人热情如火。

15、 彝族村地处民族团结广场以西,与白族村相对,村内的三虎浮雕墙,展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

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

彝族“左脚舞”、“大三弦”、“女子龙灯舞”热情奔放,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简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历史: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

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

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

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

由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许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