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

关雎中运用比兴手法句子

新课标的必修2的节选《离骚》。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拿楚怀王比喻成灵修,“娥眉”自比,“众女”比喻奸佞之臣。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自比,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鸟”指群臣众小,进谗诬陷之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芰荷”“芙蓉”比喻自己的高洁志向。

...

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却见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

“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的特点之一,请指出下列诗句中没有...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提纲模块一:积累与运用三、文学常识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2、 《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

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4、《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 5.《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6、《信客》选自《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7、《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

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

现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9、《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

作者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10.《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等。

11.《陋室铬》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2、《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明朝散文家。

13、《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14、.《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

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

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15、《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撰《水经注》,其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6、《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他的词首开豪放之先河。

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

17、《观潮》选自《武林旧事》。

作者周密,字公瑾.18、《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19、《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作者王维,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

20、《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其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语文专题默写提高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5分)(一)直接默写。

1、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_____。

2、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不以疾也。

3、青林翠竹,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土要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

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8、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10、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

11、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

1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

1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

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编辑本段]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编辑本段]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

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编辑本段]杜甫生平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