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而”字表修饰和表承接的用法的区别就在于看其前后所连接的词:
1、“而”字表修饰时,“状语+而+动词(动语)”。
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2、“而”字表承接时,往往用在两个动词之间。
如:日出而林霏开(“出”和“开”是两个动词, 《醉翁亭记》)
愿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含有“而”字的句子
①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④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
《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
《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
文言文 而 表修饰或递进,两者有何不同?
“而”在文言文中的义项还算是比较多的,而且非常常用,无论中考或高考都有考点。
如果表修饰的话,两个动作应该是并列的,具有一定的同时性,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夜缒而出”,这个而表修饰,缒、出是同时进行的。
如果表递进,则前后应有较明显的先后顺序,如《大学》里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怎样判断“而”在句中表修饰
三、文言虚词题例: 1、而 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表假设的句子有哪些?
人不知而不愠。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古文里“而”表转折的句子有哪些?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2. 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肴之战》3. 死而不朽,何谓也。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 生而不淑,孰为其寿;死而不朽,孰为其天。
——唐·韩愈《唐太子校书李元宾墓志铭》5.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 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7.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赞》8. 《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9.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吕氏春秋·察微》10.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高中文言文翻译 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中的而...
表修饰。
“而”在文言文中,是否表修饰,关键看它的前面是句子的什么成分,凡是状语的,“而”起连接状语的作用,属于表修饰。
状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作状语,比较简单,容易分辨。
如“怏怏而返”。
另一种情况是介宾结构状语,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条件等。
例如“逆水而行”。
“逆水”是一个介宾结构,是怎么“行”的状语。
东面而诉于齐:“东面”,“面东”的倒装,即向着东面,面东而诉,与逆水而行结构相同;“诉于齐”,也是倒装,向齐国诉求。
“于齐”也是介宾结构,“诉”的状语,这里介宾结构后置。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状语:向东面;向齐国。
前一个是“向哪里”?后一个是“向谁”?
修在文言文中有修饰意思的句子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主干是。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主干是,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
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
”“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而"表顺承关系时。
④余方心动欲还。
”“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
“不随以怠。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
因而,“而”表承接:“一雕刻,就放弃它。
二。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却是放在单句中。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
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文言文中的",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两件事,相当于"地",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
这里的语意,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
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
“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不能说“窥镜”。
“锲而舍之:“登高而招。
这也是一个单句,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 “而”多用于复句中。
“余与四人”作主语: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
”这是一个单句;就"。
”《劝学》。
”先“披草”,然后坐下,作“怠”的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而大声发于水上。
有人说这种情况,“之”作宾语。
“乃以斧斤”。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邹忌看自己”:余与四人入,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个句子有点复杂。
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
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虽然没有关联词、两个动作“受”和“藏”。
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
虽然只有四个字: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形容词,“不随”,即不随便: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它符合“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
整句译为;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表修饰,“而”字可译作“着”。
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
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而"一般是作连词。
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
没有先后关系。
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
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也是教师教的难点。
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
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
怎样辨别古文中“而”字表修饰和表承接的用法?
古文中“而”字表修饰和表承接的用法的区别就在于看其前后所连接的词:1、“而”字表修饰时,“状语+而+动词(动语)”。
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2、“而”字表承接时,往往用在两个动词之间。
如:日出而林霏开(“出”和“开”是两个动词, 《醉翁亭记》)愿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