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 『孟子语录』★经典全收录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翻译孟子的句子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 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 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 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37.求文言文翻译句子...急啊......

①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接着举手告别,惆怅不止,两人的感情同样的恋恋不舍 ② 中江举帆 《赤壁之战》 到了江中间举起风帆 ③ 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 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④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 ⑤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 《出师表》 大家因此大家都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 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 向南直取汉中,向西一举拿下巴蜀 ⑦ 举天下所贡蝴蝶…… 《促织》 拿出天下所有进贡来的蝴蝶 ⑧ 举家庆贺 《促织》 全家一起庆祝 ⑨ 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庄暴见孟子》都痛苦地皱着眉头互相转告

《鱼我所欲也》古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孟子选注》这本书有句子翻译吗?

孟子选注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学成,为了现实他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仕齐为“卿”数年,在梁甚被优礼。

但齐宣王、梁惠王这些大国诸侯都认为他的主张不合时宜,尽管对他十分优待,却并不采用他的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贪恋名位,罢官而去,著书立说,教授门徒,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

他停止政治活动以后,便和他的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把他的学说——即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整理成书,传于后世。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孟子》七篇。

本书注释,基本上采用焦循的《正义》,但不墨守旧说,也从有关方面的说法斟酌去取;总之,要求文从字顺,尽量争取表达原文的真实意义。

例如:“国君进贤如不得已”,采用黄宗羲《孟子师说》;“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采用章太炎《新方言》。

为便利爱好古典文学而接触文言机会较少的一般读者,注释使用通俗语言,力求浅近。

但因古今语言变化很大,很难对所有词句都能找出相当的话恰切地对译出来;为了在训诂上尽量保持“本义”或“引申义”,并不失掉原来的语气,本书注释采用以下方法:(一)对于一个词,必要时用两个以上意义相近的词来注释,让读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可能体会到原来一定的意义;(二)上下文串讲;(三)必要时说明词性和语法;(四)对现在少见的字或在文义上读法不同的字,用拼音注出读音;(五)在某些章里,对全章大意或写作技巧,凭注音个人的体会,作了一些说明,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正文依据宋大字本,校以阮刻注疏本和通行的集注本;但在注释中,一般地不指出校勘上的异同字,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颜回好学 古文翻译

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去世了。

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更加亲近我。

”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 (1)不迁怒:不转移怒气。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

“过”是过错的意思。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29岁。

(4)亡:通“无”,没有。

(5)蚤:同“早”。

(6)回:颜回,又称颜渊。

(7)恸(tòng):极度悲伤,十分痛苦。

(8)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9)迁:转移。

(10)贰:重复。

(11)益:更加. (12)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13)过:过错。

(14)尽:都,全。

(15)鲁哀公:鲁国国君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孔子 英文:Confucius, Confucious; 拼音: Kǒng z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

感悟、阅读训练 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迁怒,不贰过。

”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

求高中文言文句子翻译 急!

1 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吝惜一条牛呢?2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第一句写恋人,后一句写自己,这是两个动人的细节,且写得传神尽相。

“爱而不见”勾画的是女孩子活泼顽皮的情态,“搔首踟躇”写出的是赴约者期而不见的焦灼和惶惑的神情,却不是重在写场景。

3. !(用羊代牛祭钟)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出于吝啬.

孟子欲休妻翻译

孟子妻独居,踞①。

孟子入户②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

”母曰:“何也?”曰:“踞。

”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

”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

《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④,声必扬。

将入户,视必下。

’不掩人不备也。

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踞:箕踞,坐时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相。

②户:此处指内室。

③去:除掉,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

④堂:正屋,客厅。

⑤燕私:闲居休息。

【文化常识】说古代的坐姿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

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

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

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无所防备。

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说休妻的事了。

【阅读训练】1.解释。

①乃 ②云 ③备 ④责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将入户,视必下。

②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3.孟母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两个与人相处的道理: ①_______;②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是 (2)说 (3)防备,准备 (4)责备3.与人交往,要注意礼貌。

(2)与人相处,要严以律已。

拔苗助长翻译句子

古文原文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余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11)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2)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3)无(14)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古文译文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古文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疲倦的样子或疲劳的样子。

5、其家人——他家里的人。

6、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7、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8、趋——快走。

9、往——去,到。

去。

10、槁(gǎo)——枯死。

11、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2、耘苗:给苗锄草 13、非徒——非但。

徒,只是。

14、益:好处。

15、子:儿子。

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和全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cù)尔(ěr)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编辑本段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