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3、何以战?
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小惠未徧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从来不敢以少报多(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对神诚信)。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赐福您的。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处理。”
9、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10、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之:指曹刿。
11、遂逐齐师。 于是就追击齐军。
遂:于是,就。逐:追击。
12、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发语词。
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曹刿论战士紧紧围绕什么来写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围绕"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详: 十年(1)春,齐师伐我(2)。
公(3)将战。
曹刿(读音guì)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
”乃(8)入见。
问:“何以战(9)?”公曰:“衣食所安(10),弗敢专也(11),必以分人(27)。
”对曰:“小惠未徧(12),民弗(25)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13)(读音bó),弗敢加(28)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4),神弗福也(15)。
”公曰:“小大之狱(16),虽不能察(29),必以情。
”对曰:“忠(26)之属也(31)。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34)。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7)。
公将鼓之(18)。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33)。
公将驰之(19)。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20),登轼(21)(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名词作动词用,指手扶车前横木)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22),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23),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4),故逐之。
” ——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编辑本段]【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
《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大夫以上的高官。
(6)间(jiàn):参与。
(7)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以:用,凭,靠.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独享,专有。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孚(fú):信任,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诉讼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充沛。
这里指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超过。
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3) 败绩:大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35)遂:就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编辑本段]【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曹刿的同乡人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就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受恩惠的不过是身边的近臣,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鲁庄公说:“猪、牛、羊等祭祀用品,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对神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得不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里)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可以。
”在齐军击了三次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逐。
曹刿说:“不可以。
”(说完)曹刿走下战车察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登上战车扶住车前的横木远望败退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战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耗竭了。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势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在哪里。
我观察他们车轮辗过的痕迹很乱,远望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所以可以追逐他们。
” [编辑本段]【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
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
《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人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说。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可以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将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
”下车看齐军的车辙,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说:“可以了。
”于是追赶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他们的士气衰竭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他们。
(齐国是)大国,是很难推测的,害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赶他们。
”编辑本段译文注释注释 春秋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标题是编者加的。
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 4】伐(fá):讨伐,攻打。
【 5】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 6】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
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 7】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 8】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 9】间(jiàn):参与。
【10】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11】乃:副词,于是,就。
见:拜见。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人:这里指皇公贵族和大臣们。
【15】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6】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帛,玉和丝织品。
【18】加:虚报,虚夸。
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向神禀报)。
信,言语真实。
【20】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为人所信服。
【21】福:赐福,保佑。
【22】狱:案件。
【23】察:弄清楚。
【24】虽:①即使。
②虽然。
【25】察:弄清楚。
【26】情:(以)实情判断。
【27】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忠:尽力做分内的事。
属,类。
【28】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9】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则,连词,就。
【30】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
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31】于:在。
长勺:鲁国...
曹刿论战的主旨句
通假字词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一说通“敛” 收敛 积蓄(一些学者提出:“检”字本应为“敛”后经讹传为“检”,若为“敛”字,与下句的“发”字对仗更为工整。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饿死的人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2-4]古今异义【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
今义:胜利)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
今义:这;于是)【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
今译:填充,...)[2-4]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ò 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⑤理直气壮 成语正确·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 成语发射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开放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9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②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士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7.王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8.食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名词,食物·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①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用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12.凶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③甫闻凶讯 《》不幸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⑤凶多吉少 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更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放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夸大[2-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一般“衣”...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忠之属也 (8)可以一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
5.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6.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7.文字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8.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9.选文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0.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句中的划线词语。
(1)公将鼓之 (2)公将驰之 2.翻译下面的语句。
(1)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
”后来他又说:“可矣。
”他认为“可矣。
”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6.第一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7.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 (一) 1-2题答案略 3.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4.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交代了战争的性质:是齐国对鲁国的一场侵略战争 5.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请见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10.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二) 1-2答案略 3.第一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 第二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4.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7.急躁冒进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1.语言 议论 2.A 3.B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B 6.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曹刿论战》中表现战争背景的句子是什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鲁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能独自享用,一定把它拿来分给别人(近臣和亲臣)。
”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每个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
”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赐福来保佑您的。
”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 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 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了(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意图),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同意追击他们。
” 扩展资料 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
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
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
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
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
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
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
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