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如下:

1,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这是写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

2,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一个“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于是立即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去。

3,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的欣慰之情。

5,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把感受化为文字,是为了巩固记忆,时时回顾,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

满井游记中以物写人,以人比物,以物比物的句子

主旨: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作者描绘的步骤是按游人的观赏习惯由远及近、由面及点。

作者先写远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如脱笼之鹄”。

这是对郊外早春的总体印象,也是对满井一带的泛写和纵览。

作者虽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现。

正因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会变得滋润,但春天毕竟才刚刚开始,所以又是“微润”。

同样地,正因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视线无遮无拦,才会“一望空阔”。

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于此可见一斑。

另外,作者又用“脱笼之鹄”来形容他乍见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奋和摆脱了城中局促的欢欣,也显得生动传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为一体。

紧接着转入近景的描绘,作者选择三组优美的镜头来表现早春二月满井一带的旖旎风光。

首先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始解”与“乍明”,说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刚到;“鳞浪层层”,既明写春风,又暗示河冰已经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

作者正是通过这形象的比喻和特别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的。

写山时,作者则又变换手法,用拟人的方法来表现。

春天来了,山上的积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说积雪消融,而说“山峦为晴雪所洗”。

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

这种拟人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拟人的手法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

写田野,则抓住柳条和麦苗,柳条是将舒未舒,麦苗像野兽身上浅浅的鬣毛。

我们读后不能不叹服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比喻的生动准确。

“将舒未舒”和“浅鬣寸许”,不但准确地写出了柳条和麦苗在早春二月时的形状,而且也把它们时时变化着的动态表现了出来。

时时在吐芽,这才会将舒未舒;时时在拔节,这才会像兽身上不时生长着的鬣毛。

这样的比喻更能体现出春天是个生长的季节、向上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袁宏道写满井之春,没有全面地去细描密绘,而是抓住水、山、田野这三组镜头,通过冰皮、水波、山峦、晴雪、柳条、麦苗这几个典型事物来以点带面,从内在气质上把满井初春的气息写活了。

记得采纳啊

满井游记找四个比喻句并赏析

若脱笼之鹄。

作者把自己比作放出笼子的天鹅,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欣喜与喜悦之情。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把河水比作刚从盒子里打开的镜子照应出的光,充分表现了河水的清澈,和照射在河水上阳光的明亮。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把被雪水洗过的山峦比作美女刚洗过的脸,突出表现了山美好和明媚。

鳞浪层层。

把水波纹比喻成鱼鳞,形象地表现出水波纹的一层层的形态。

《满井游记》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

1.“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写出了作者因风沙阴挡,欲出不得的懊恼和郁闷之情。

2.“若脱笼之鹄。

”写出了作者出游的喜悦心情。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满井游记中哪些句子用了比喻?品味其效果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