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259--前210),姓赢,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缪弃掌管。
公元前23多卜(秦王政九年),秦王赢政亲理朝政,除掉吕、谬等人,重用李斯、尉燎,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赢政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他让大臣们讨论他的称号,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这主要来自远古的“三皇”和“五帝”的传说。结果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
由皇帝来掌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导致了天下大乱。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许多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令称为“诏”;皇帝的大印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大印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300千克。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
军权实际上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因为太尉要有皇帝的虎符才能调动军队;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承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 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并负责皇帝的警卫; 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 太仆,其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 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大案要案; 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 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 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 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
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了郡县制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在讨论时,李斯反对分封制,因为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几代之后,关系变得疏远,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团结,致使周朝分崩离析。
天子无法控制,徒有其名。他认为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皇帝的手里。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5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10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
对于官吏,秦始皇要求他们必须通晓法律,同时也给了他们很高的地位,曾经一度出现过‘以吏为师”的情况。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其多面性,我们要学着从多个角度去评价一个人。就像秦始皇一样,每一个历史人物,在其不好一面的背后,也有着他对历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