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们,你们是如何成为“女汉子”的?
作者:潘鸣(青岛一鸣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2015春晚贾玲小品《喜乐街》里的那句“女神啊,女汉子”成为2015年初的网络流行语,据说,“女汉子”的称谓出自互联网时代,一般特指行为和性格区别于那些传统概念中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转而与男性的某些性格特质相仿,如性格豪爽,言语直率,自立自主,独当一面,果敢坚强,气场强大的那一类女性。
有人很形象地把“女汉子”的英文名字称为wo-man,简单的一横就把wo和man隔开了,由此说明她也具备man的特点,现实生活中大多会是男人婆形象或气质的女人。
其实“女汉子”自古有之,过去更多以女豪杰,侠女存在于江湖,现在则以女强人,铁娘子,女魔头等多种形态,全方位无死角存在于社会各领域。
“女汉子”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以心理学角度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来探讨:
1 生物学因素
考察个体在早期是否出现一些先天性的,可影响人体性别发育有关的生理因素(如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生殖器等)。一般来说,若女孩的睾丸激素水平很高,其男子气质会较重。只要没有特别的器质性变异和激素水平严重失衡,绝大多数人都应属正常。
2 心理因素
儿童成长发育阶段将经历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性别认同,如果这个出现问题,将可能发生性别认同障碍。研究发现,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甚至2岁的婴儿就已形成一些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特点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重要的性别角色知识。这种性别认知将长期稳定地伴随自己的生命,若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没有建立良好的性别认同,并因为各种身心等因素导致性别认同障碍,将会影响个体未来的性别认同及性心理发展,并将长期影响他们的生活,性别角色的外在及行为可能会有所偏差,甚至可能出现某些同性恋倾向。当然,这一障碍任何人均不能贸然做出结论,需要去专业机构进行详细地检查和鉴定。
在性别认同理论里,心理学各个流派均有各自表述。其中尤以心理动力学派的理论更耐人寻味,虽晦涩难懂,但冲击力极强。这要归功于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别发展理论里,在儿童俄狄浦斯期,男孩恋母,欲占有母亲,却因由父亲那里生出的阉割焦虑转而屈从及认同自己强大的父亲,性别角色也将受到父亲影响;女孩恋父,因为性别差异而自卑的她们,把希望甚至欲望寄托在父亲身上,但因各种无奈的原因,其愿望最终无法实现时又转而认同母亲,从而认同自己的女性性别角色,但女性对男性的性别嫉妒和自卑情结将伴随一生。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被很多心理学家诟病,尤其遭到极具女权主义色彩的霍尼这样的“女汉子”型心理学家的坚决抵制和强烈驳斥。如果女性并无这种感受时,弗大师或许会告知,你虽无这样的体会,却不等于不存在,因为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常人根本无法感知。按照这一理论,那些没有对女性性别角色认同的,对男性身份始终羡慕嫉妒的女性,有演变成“女汉子”的潜质。
儿童出现性别认同障碍还与教养环境有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在后天教育中,父亲的积极参与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身份认同的重要性甚至高于母亲。
另外,在家庭教育中,某些家庭中的重男轻女倾向或者家族特殊的期待,也可能导致女孩子将之转变成自己的个人期待,为赢得家庭的爱及期待,强化了坚毅,竞争,成就等意识,压抑了女性原本的心理需求,从而在个性上弱化了女性特有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