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挥手告别一个时代,还有几个人愿意为情怀买单?
作者:小木头
情怀,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周围流行起来的呢?
在我的印象里,大约是,去年,或者前年。
当时,无数人说无数人的时候,会用到这个语焉不详的“情怀”,我不知其意,只凭大概直观感受知道是个褒义词,而且是特别厉害的那种褒义词,至于真正的意思,完全不懂。
为此我甚至去百度了它的确切含义——百度里是这样的:
定义是“拥有一种高尚的心境”;
解释是“1、心情;2、情趣、兴致;3、胸怀;4、文学情致”。
看上去云山雾罩,但是无论如何,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就是保有初心,努力坚持等等。
扯远一点。
去年,我曾经很认真地问朋友:你们经常说一个人有才,到底这个“有才”是什么意思呢?
我理解的有才,是才华横溢,是与众不同,是个中翘楚,所以当听到无数人说无数人有才的时候,我不禁开始怀疑:这个有才真的是我认为的那个有才吗?
朋友简单敷衍地给我解释了几句,笑道:有时候如果你要介绍一个没啥特点特长的人,你可以说他有才。
喔……
原来是个万金油的好听词汇。
到如今,情怀几乎也被这样滥用了。
你说一个人有情怀,总是不会错。
不是么?
反正看不见摸不着,反正那个人眼神多一点静默笑容多一点深沉意味,仿佛就不会辜负了这个高深莫测的词汇。
以至于,这几年,情怀成了营销手段,屡试不爽。
那么多以情怀为名的影视剧,用各种令人眼眶发热的文案推出来,看到一半我们忍不住落荒而逃,甚至,怀旧这个词也因为过度使用而没人再用了;
上个月我们被“最孤独的图书馆”刷屏,虽然没用到“情怀”这个词,却通篇都是在渲染一种情怀。直到无数人汹涌而至,直到有人发现那是一个正在开发的楼盘,而那孤独的情怀,不过是营销的变脸;
前几天我们又被微信公号卖书刷屏,最开始许多人争先恐后要去抢几本书,因为那代表着一种情怀。几天之后,风向大变,情怀再次成了众人眼里营销最好用的脂粉。
……
也许很快,再也没人敢用情怀做文章了。
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将挥手与那样一个时代作别——真诚,信任,踏实,厚道。
我们越来越喜欢集体的狂欢,喜欢把自己置身一件可以增加自己身份标签的集体事件中,感动着同样的感动,快乐着同样的快乐,当然,也愤怒着相差无几的愤怒。
而告别了那样一个时代的我们,大约,再也不会为情怀买单。
哪怕是真正的情怀。
这是真正的悲哀。
前几日,我的朋友小怕给我发消息说:《水彩·记忆里的济南城》明信片还剩了好多啊,你要帮我推一推,你的读者包邮都可以……还可以送书签!
我哈哈大笑:你是不是压货压疯了?
……
玩笑是可以开,但是,我是不可能真的幸灾乐祸。
甚至觉得难过。
因为那套明信片,几乎见过的人都说很美,几乎惊艳。
却是这样的结果。
就在那之前,我看到澎湃上的一篇新闻报道,大约是美国人的报道,说在中国明信片即将消失,人们已经习惯用手机来承载一切。
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在意,但和小怕的话联系在一起,就颇有点失落。
也是在前几天,仍旧是看《平如美棠》,我很诧异地看到,原来在中国,明信片是有许多年历史的,不是上百年,怕也差不多。
饶平如在看篇第二章就写到,自己从军离开家乡的时候,打点行囊,其中就买了200张明信片,打算一路上随时发往家里的——他从家去军校,路途遥远,个把月都走不完,也因此要随时报平安与说说自己的见闻,明信片承载的即是温暖抚慰这样的功效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饶平如的200张明信片,一张张飞往父母亲朋的手中,想想这场景,是一种残酷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