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7.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8.十年窗下无人问,一鸣惊人天下知。
9.有囊括天下包举宇内包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
10.唐贞观十七年的孙昭远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1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17.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国
18.⊙天下至大,方身则小;生为重矣,比义则轻。释义:天下是最大的,但比起身体就太小了;生命对人是最重要的,但比起正义原则就微不足道了。——(唐)魏征《隋书·诚节传论》
19.⊙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蕃传》
20.⊙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管仲:《管子一心术上第三十六》
21.⊙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跛,知时无上;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知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庄周:《庄子·秋水》
22.⊙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庄周:《庄子·齐物论》
2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述而第七》